日历

2025 - 2
     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 
«» 2025 - 2 «»

日志分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09-05-27

精神追求渐成奢望,我们的生活为何缺少了“诗意”?

作者:吴定平 N0@hC?~du  
 qriGpn  
第二届中国诗歌节5月23日在西安开幕,出席诗歌节的海内外100多名知名诗人、学者以诗会友,以诗论道。很多人认为,我国是诗的国度,但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。 -Uw1B}4-3  
?"nV+^xc_  
物质生活愈来愈富有,生活水平愈来愈提高,但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缺乏诗意,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Z]2BUl E  
g #Lq^p  
,sB -1`  
何谓诗意,并非指人人都会吟诗颂赋,也非指诗坛人才辈出、经典不断,而是指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浪漫的品质。 Czn7~+ryfU  
Yas] m  
我们的生活为何缺少诗意,有诗人、学者分析认为在于我国诗学经典作品的缺位。据记者报道,诗歌节开幕当晚,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办的盛大演出现场时,吟诵的新诗经典之作仅海子的一篇《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》。 D~"^P S>6_  
#ZA8g$Ug  
经典诗歌缺失、诗歌的死亡,这只是人们生活诗意缺失的一个方面,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。急功近利、心浮气躁才是问题的主因。当前有多少专家、学者真正能甘守清贫、苦坐书斋,潜心研究学问。翻看报纸、浏览网络,知名不知名的所谓专家、教授,或涉嫌论文造假,或频繁四处走穴,甚至甘做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,屡有发生。 mr`W"`I  
HZE'9bs!#  
而身居庙堂之高的官员,本应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克己奉公为己任。但现实生活中,总有少数官员的表现不尽如人意。他们不能俯下身子倾听民声,不能脚踏实地了解民情,而是热衷于制造政绩,捞取加官进爵的资本,败坏官场风气。 \#)X% ~  
Y|D -}5{=@  
即便是普通百姓,也变得有些躁动不安、四处出击,总梦想一夜脱贫、成为百万富翁。炒房、炒股、炒自己,不能踏踏实实勤劳致富,而是把寄希望于各种财富速成班、成功秘诀,堆积着虚幻的肥皂泡。 FNqBq R  
f4=U@5Nd  
当然,现实的紧迫、价值的迷失也是诗意缺失不可否认的另一重要因素。物质的发展,既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的享受,但也挤压了现实的生存空间。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里,精神追求变成了一种奢望。当今,挂在城市白领嘴边,最经常的一句话是,“压力太大,竞争太强”。为了房子,得拼命挣钱;为了挣钱,得拼命工作;为了工作,得拼命学会游刃于领导同事之间,牺牲自我的快乐。 4u=< R  
ea6$L5  
而在过度的物质追求和欲望世界里,物质第一、物质唯一俨然成为部分人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。他们忘记了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”的古训,也参悟不透淡泊明志的至高人生境界。其结果便只能在物质、功名的世界里,愈陷愈深,无尽贪婪,永不满足,结果为物质所累,甚至锒铛入狱,所谓生活诗意,荡然无存。 7CUYx(BV>  
&*?.e0']  
我们的生活为何缺少诗意,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。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,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,使人们的生活充诗意和幸福,实现物质、精神、文化的多重丰收,更为重要。因为,充满诗意的生活,会使人更加积极健康向上,也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、强大。(吴定平) uFX:  
pUHv "-E  
kz[xN i 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'nYe.vQ  
- ;f Ex  
"'"t _  
现代生活为何少了“诗意”——诗人学者谈当前诗歌创作与诗歌教育 R]<Wat >B  
9vz-HVh]l  
来源:新华网陕西频道 n,P~1R'[J&  
)JeHxFoxP6  
新华网陕西频道5月6日(记者张军 段博)“月还是那轮明月,但没有了李白眼中的清辉万里、如烟似梦;泉还是那泓清泉,但缺少了王维笔下的如歌如弦、飘逸空灵。” NmUwS'S{  
<)2RjNx  
第二届中国诗歌节5月23日在西安开幕以来,出席诗歌节的海内外100多名知名诗人、学者以诗会友,以诗论道。很多人认为,我国是诗的国度,但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,他们呼吁培育诗歌经典,改革诗歌教育,回归诗意人生。 (PE=U&z8  
j-bf `   
诗兴流失缘于经典的缺位 !Q?;2aL[G  
4tmh^n,9   
相较于当代诗歌,从诗经楚辞、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,中国辉煌的古典文学如一座高山,仰之弥高,追之弗及。古典诗词歌赋传播之广泛、影响之深远,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。尽管时下新诗创作出现复兴态势,但从整体看,人们的诗兴在流失,人们对诗在疏远。 Cu NX[Z4=  
@W=vm9o~^Z  
诗兴的流失缘于经典的缺位。诗歌节开幕当晚,记者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办的盛大演出现场发现,吟诵的新诗经典之作仅海子的一篇《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》。诗歌节期间主办方安排的6大类60项群众性诗歌活动中,普通群众耳熟能详、引起共鸣的新诗精品少之又少。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上。 :_7479ZR  
C::HeO'RMl  
北京大学教授、文艺评论家谢冕感叹说:“我们面对的是古典的辉煌,这种辉煌使我们既感觉到荣光,又感觉到压力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来到了唐诗的故乡,这种古典的压力几乎就是西安的空气,整个诗歌帝国的黄金时代就这样无声无形地向我们压过来。作为后人,我们因自己的纤弱而无言。” T?#_^y3  
Nb"@'  
一些诗人、学者认为,我国的古典诗词和民歌博大精深,值得学习和借鉴。在学习继承的同时,更要大力提倡创新。时代在发展,诗歌要创新,这是诗歌发展的灵魂、动力和本质要求。 :(eyruo  
) B ? Z%B  
孤芳自赏导致诗歌边缘化 {FL1*  
{ nh[MyKtu  
出席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论坛的诗人、学者普遍认为,诗歌必须有大爱,必须反映时代的变化与进步,揭示时代主题、精神、特征、主流,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,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。 ! )&E U  
BfOfX K'  
诗人雷抒雁认为,如果诗歌走不进读者的心灵,写得再好都是失败的。一个优秀的诗人、一个视野宽阔的诗人,应该把他的关注点放得更远一点,把他的笔墨放得更亲热一些、更明亮一些。 f\F~Tl"G  
](b0b!}  
汪国真等诗人说,我国有很深的诗歌土壤,但现在有些诗人太过孤芳自赏,脱离生活,脱离群众,导致诗歌越来越边缘化,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诗的生命所在。 spq/aMDR  
53RPm!}f  
谢冕说,置身今日的西安,我们耳边总会想起消失的月亮的颜色,那就是李白的诗句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”,这说明诗歌的大国气象不是刻意造出来的,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、大境界。 }-fG  
}D:}%7Z$  
青海省副省长、诗人吉狄马加说,这个时代的变革如此巨大,发展如此迅猛,以至于深处其中都应接不暇,难以把握和理解,“我们不得不承认,面对这个世界,诗歌陷入了令人痛苦、令人迷茫的困境。诗人作为这个时代的居住者,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脆弱、孤单和无助。一个真正的诗人绝不能关在象牙塔中写作,他要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可能。诗歌不是记录时代,而是时代的表达。” 0 ,"j%U  
F^N?6 Uv  
改革诗歌教育,创造诗意生活 8I^gAL?  
dVk   
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、唐诗研究专家李浩等学者认为,在传媒发达的时代,诗歌的经典需要依托传播,生活的诗意需要着力培育。我们重视诗歌教育和传统诗词的教育,应当从娃娃抓起。把诗歌作为一生的知识储备教给他们,不要有压力,不要列入课程,只作为有益的课外活动。只要坚持下去,就会扎下根,就会结果。 m:3NLJA*t  
s@;|-"  
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、诗歌评论家李震说,当前诗歌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诗歌教育存在不足。诗歌教育正被应试教育简单化、程式化,甚至被取消。学生没有诗境、诗兴的身心体验,对经典的理解是肤浅的、断裂的,融入不了血液,形不成“诗脉”。 jql7")  
:lob34P *  
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、知名诗人沈奇表示,新诗产生不足100年,与中国3000多年的诗歌传统相比,太过年轻、太过稚嫩。经典的产生需要培育,对改革开放30年来新诗创作中涌现出的精品力作,可适量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,让大家耳熟能详。 A ts@ 1  
u k8*0 _  
有专家还认为,诗歌创作一定要亲近山水,亲近自己的文脉。《全唐诗》辑录传世的诗歌近5万首,其中称得上精品的也就几百篇。国内去年发表在纸质刊物上的诗歌有六七万首,够得上发表水平的诗歌不下20万首。只要我们重视诗教,诗境在、诗兴在、诗心在、诗胆在,诗意生活一定会回归,诗歌精品一定能出现。 U(;2$v$ L  
gW ph{Rm~0  
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党组书记李冰指出,优秀的诗歌既是文化的精粹,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召功能和审美功能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人们用心灵和血泪进行创作,哀悼生灵的消失,歌颂祖国的强大。事实证明,在世人瞩目的关键时刻,我们的诗歌没有失声。我们的时代、我们的人民对诗歌有着很高的期待,希望我们的诗人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(完) u73E @ @  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0) |  浏览(7173) |  收藏